...就是文章導讀,因為難得在課堂上碰到不是廢文的文章所以就放上來了。
☆過度簡化注意
☆如果我有寫錯的話…不用告訴我了,我不想知道Orz
Summary of “Democratic Theory af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”
Gerardo L. Munck(竟然要寫文獻回顧的回顧、到底是在幹什麼啊)
文獻回顧的時間到了!
主要的point:Juan Linz, Guillermo O’Donnell, Philippe Schmitter, Alfred Stepan and Adam Przeworksi這些人出的書超重要。請大家告訴大家。
突破:研究問題、理論及解釋、檢定方式!
文章目的
描述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(O’Donnell, Philippe Schmitter,1986)這本書出了之後,民主理論的變化。
主題包括:研究問題、理論及解釋、檢定方式的改變,還有簡介一下較新的延伸問題(Nation-State&民主的價值)。
研究問題的轉變
O’Donnell, Philippe Schmitter 的書打破了熊彼得”民主→程序”的概念!
第一段開始不斷回顧先前跟民主理論有關的著作(快轉),民主理論研究的問題是
1. 威權政體在哪些情況下會轉換成民主政體?
- A. 從威權政體轉型
- B. 轉到民主
學者們開始把這個民主化過程作更精細的分類,例如→Hybrid Regimes,同時具有威權及民主特質(本周第二篇)
- 2. 哪些要素有助於民主鞏固?
理論形成及現象解釋方面的改變
Przeworski:60的理論太巨觀了
è接下來大家開始把重點放在行為者的角色
O’Donnell and Schmitter::著重行為者的策略和選擇,行為者的權力會受他們下的決定及(模糊的)政治過程影響。
è但是直到90’s 之前都沒辦法解釋內生性問題!(Przeworski:一切都是內生的wwww )
即使是在回顧先前60~70的理論,都多多少少會放進一些行為者角色的解釋(ex. 政治菁英論,或用賽局解釋行為者選擇)。
使大家對於結構和能動性的兩極對立、更加敏感了呢
檢定方式的改變
剛剛提到90’s之前都沒有好好檢視內生性問題,直到90’s末、00’s 左右;
大家使用了統計的力量開始處理這些問題。 Przeworski不認同現代化理論,他反對Wilson Center關於經濟先決條件的表示。(Modernization: Theories and Facts,1997)
所以他對杭廷頓的「一二三,民主跟我這樣做」大概不太認同。不過Fareed Zakaria and Francis Fukuyama又把杭廷頓的東西挖出來,總之陷入了一片混戰。
接下來大家開始吵data蒐集和研究設計的問題….(ex. Robinson☆從經濟系來的因果革命!)
新的研究問題!
例如Nation-State之類的主題(總之和Wilson Center要的東西無關就是了)。即使不是Wilson Center的人,學者們也同意Rustow (Transitions to democracy: Toward a dynamic model,1970) 對民主化的社經先決條件的反對(雖然他們對Rustow說民主還是必須要有統一意識這件事無視)。由於種族國家主義的復興(一個種族應該要有自己的政治權力),大家對nation-state和民主的重要性孰先孰後的問題陷入一片混戰。不過大部分都是在懷疑:欸?族國真的比較重要嗎?
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,究竟、民主是什麼呢…又為什麼我們要這麼重視民主呢?所以大家就開始再翻Dahl的書出來看,像是O’Donnell, Przeworksi, Stepan, Linz, and Yadav等人出的書使本文的靈感噴發了。
Nation-State和民主!
Linz and Stepan對這兩個概念的處理是很大的突破,尤其是南斯拉夫和蘇聯的例子(”Political identities and electoral sequences: Spain, the Soviet Union, and Yugoslavia”,1992)讓大家知道原來國家疆界根本就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(西班牙直接被作者無視)。最後還發展到聯邦國家的研究那邊去。所以以前「Nation-State制度上可以抓到主流的優勢」這種概念可能需要修正一下。Linz, Stepan還發展了一個新的東西:Nation-State→State-Nation,像前幾周的文章所提到的強調對「這個國家(State)」的認同,和先前Rustow提倡的(國家統一意識)相較起來是一個很大的突破。但作者對Linz, Stepan「沒有國家就沒有民主」或「主權國家是民主的基石」一類的statement有意見,他用Schmitter的話、民主的定義及一些(被迫變成)民主國家(就是被國際組織仙女棒一揮變成民主國家)的研究去反駁這個推論。例如科索沃,主權可能只是爭取自治時的副產物,所以作者其實是認為國家不一定是民主的先決要件。總之國家是民主的結果、原因還是什麼的還在辯論中。
民主概念的澄清和對民主的評價
O’Donnell的Democracy, Agency,and the State及Przeworski的Democracy and the Limits of Self-Government.作了一些對民主概念的反思。
什麼是民主?為什麼要評價民主?
在這裡兩本書都和Dahl的經典評價民主之書對話;O’Donnell指出在對民主的理解中除了制度、權利的賦予等外還需要有能動性。Przeworski提出的東西(平等、參與、代表性、自由權)則和Dahl比較像。他除了最低限度的(選舉←→民主)之外,還會關心一些政府可以做什麼、有沒有提供平等的機會等等的事。
不過在對民主的評價方面,O’Donnell就和Dahl的相似性比較高了。這兩個人的重點在民主的益處(權利方面相關)。Przeworski的觀點則和他們不太一樣,除了聚焦在討論民主的評估之外,他認為民主的益處是自治、和平解決衝突,但並不是能夠同時帶來社經平等、代表性的萬靈丹。簡的來說,O’Donnell提供理想,Przeworski叫大家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。作者認為這兩者應當是互補的。
結論
現在年輕學者要追上很辛苦的,請多讀點書、尤其是文章裡面這幾本超重要的喔。
問題與討論
我實在是沒什麼好說的…(覺得幫文獻回顧寫回顧實在是很莫名其妙的事)
…☆…還有一篇四十頁導讀跟這篇導讀一起明天要交,幹你娘機歪。